1. 住宅产业化在国外的发展
二战后,因住宅需求激增,劳动资源短缺,社会资源不足等原因,欧洲各国相继掀起了“住宅产业化”的革命以确保住房的供给。与此同时,在苏联和东欧,政府也大规模规划居民住宅区。工业化的生产使住宅建设大幅度提速,不仅解决了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也给各国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丹麦是早将建筑模数法制化的。设计并开发了“产品目录设计”体系,国际ISO标准就是以丹麦标准为书目来源制定的。在通用化前提下兼顾多样性,丹麦成功实现了装配式住宅的多样化。瑞典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建立了预制混凝土板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部件通用体系。法国也是推进住宅产业化较早的之一。为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法国也推进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大阪结构及工具式模板现浇技术。在此期间,日本的住宅产业化也大量推广,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拥有日本先进的住宅生产工厂和研究机构,平均每48分钟即可建造一栋2~3层的房屋。
2.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
解放后,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开始萌芽。在前苏联的影响下,我国提出了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的方针,将早期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应用于厂房和住宅的建设中。在80年代中期,我国装配式结构在大阪结构、预制墙板结构、盒子结构等形式的办公和住宅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预制混凝土结构工艺落后、形式单一、及在唐山地震中的不良表现,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和应用进入低谷阶段。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
进入21世纪后,预制混凝土由于其固有优点又重新受到重视。万科2012年公布的统计表明,若建筑行业全局实现工业化,将显著降低能源的浪费。其中,减少钢材损耗13.56万吨,混凝土损耗142.4万立方米,可以满足200栋18层住宅所需的钢筋混凝土用量;节约用水20340万立方,是杭州西湖储水量的19倍;节约的能耗可供葛洲坝发电站全额工作2个月;产业化住宅节能减排优势明显。
国内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在节点层面、构件层面及结构层面的研究工作。北京万科集团和黑龙江省宇辉建设集团均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基地。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也相继开展了相关研究。
本文仅作为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